在跨境电商这片广阔无垠的蓝海中,无数企业竞相入局追逐着全球化的梦想,然而,在这片看似平静的水域下却潜藏着诸多风险,知识产权侵权无疑是其中的高频踩雷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侵权投诉的压力也如影随形,一旦涉及侵权问题,轻则下架产品、缴纳罚金、品牌形象受损,重则冻结资金、封号封店。伴随着跨境电商的蓬勃发展,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产权问题的复杂性和严峻性也逐渐凸显,让许多卖家压力倍增。
因涉嫌外观专利侵权被起诉,究竟是哪方的错?
2024 年 10 月 2 日,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宣布终止 2020 年至 2022 年时间段内大约 3100 件以 Jie Yang 名义签署的专利申请程序,原因是这些专利涉及非注册执业者冒用注册执业者的签名。
但近期刚好就有这样一个案件,超65 位亚马逊中国卖家经历了外观专利侵权投诉,导致店铺被关,平台账户资金被冻结无法提现,而本案所涉及美国外观专利恰好就处于被USPTO 调查的 2020 年至 2022 年时间段内显示的专利代理人署名为 Jie Yang。
本次案件号为24-cv-07164,案涉产品为数款移动空调套件,权利基础为美国外观专利 D941,982 S,最初由东莞市正海科技有限公司于 2021 年申请,登记发明人为王刘增、张务年、梁金霞和刘锦山,并于 2022 年 1 月下证美国专利。2024 年 8 月 6 日,原告陈兆友通过转让的方式获得了该专利的所有权,2024 年 8 月 13 日,陈兆友起诉多家企业,指控他们侵犯了其美国设计专利,要求被告支付高额和解金并在后续向其采购产品。目前,法院已于8 月 26 日签署了 TRO 临时限制令,并于 9 月 11 日申请 PI 初步禁令。
在以往针对中国卖家批量侵权诉讼案件中,我们注意到原告多为美国品牌方,然而,本案的特殊之处在于,原告为中国自然人,通过临时限制令(TRO)对中国卖家提起了诉讼。
目前本案已有多个被告应诉,针对本次案件情况,我们在深圳采访了来自广州,中山,东莞,深圳等城市集体应诉的十二个店铺,以及其中一家被告的供货工厂老板(Peter)。根据工厂老板 Peter 的说法,本次 07164 案件中共有 8 位被告向其采购,产品在研发阶段已通过第三方专利申请服务机构事先进行了专利防侵权检索,并在国内、欧盟和美国分别申请了专利,截止目前,仅剩 2022 年申请的美国专利流程仍在正常审核中。从 2019 年销售至今,向其采购过产品的线上线下客户并未向张总反映过外观专利侵权问题。
在帮助被告从中进行协调时,Peter 表示自己与原告方至今为止并未有任何线上线下的接触,期间是中间人(即后续所述张家豪)代为传达所谓“王总”(交流中没人提及陈兆友)的诉求。此外,Peter 还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细节,在应诉前他曾找过专利申请公司背后的法定代表人张务年,对方表示公司业务已交给其儿子张家豪处理,9 月 11 日,在与张家豪取得联系后,对方当时并不愿意见面,在集体应诉后的9 月 23 日,作为中间人的张家豪在线上主动约其见面,双方于 9 月 24 日正式见面,谈话期间,中间人(张家豪)表示专利目前由一个自称王总的人持有,并询问工厂目前的客户总数以及销售金额。然而,在这次见面过后,Peter 曾多次试图联系但均未得到答复。
公司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Kris 是本案中第一个应诉的被告卖家,2023 年开始在亚马逊平台销售这款移动空调套件产品,销售前已向供应工厂确认过是原创设计,并未有知识产权侵权问题,持续一年多的销售期间也从未出现过任何关于产品外观侵权的投诉或反馈,直到今年 9 月初收到了侵权诉讼通知。“被投诉侵权后已经影响了店内其他产品的正常销售,损失太大了,真的耗不起。”“我希望能尽快在 11 月的第一周或者第二周达成和解。”Kris 直接说道。
图源:pexels
谈及被告卖家的遭遇,作为工厂方的Peter 也深深感受到了其焦急的心情,“许多卖家把身家性命都放在了店铺和产品上,店铺对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他们甚至愿意牺牲一点利益去争取尽快的和解。”对于卖家来说,一家处于非正常状态的店铺以及账户资金的冻结带来的是经营的压力和收益的损失,即便后续进行新品研发也会面临一定的潜在风险。
然而在本案中,原告突然玩消失以及模糊不清的“暧昧”态度,却让被告卖家们陷入了被动局面。
“也不提出具体的和解金额,就一直晾着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什么,这种行为很恶劣。”几位被告无奈表示。在沟通过程中,其中有两家店铺的卖家提出原告向法庭提交了虚假证据。根据卖家Y 的说法,自己销售的产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明明完全不侵权,但 10 月 2 日自己却在原告提供的专利和被告产品售卖图结构对比图的辩诉材料上,发现原告将外部原本并没有螺纹的产品图片进行篡改,加入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侵权专利特征,以此向法庭初步证明产品侵权达到法官推迟开庭时间一个半月目的,且不当场提高原告担保金或者解封被告资金。
对于被告反映原告做伪证的行为,小编特意请教了具备美国执业资格的华人律师,俞律师表示,作伪证的行为在美国属于刑事犯罪,从法律层面来说,认定刑事犯罪的标准很高,且法院对事实的发掘以及证据的交换都要等到后期证据开示阶段,这样一来,时间周期会拉得非常长,因此被告要想通过这些点促使法庭在一开始快速做出判决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但是,在案件中被告可以通过控告原告作伪证的行为来为双方谈判增加筹码。
为了证明原告损失大,原告方出具王刘增陈述,提出2021 年就已经开始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专利特征相关产品,损失计算不应从起诉日起算,然而,多位被告和供货工厂老板表示,“至少原告提出 2021 年就已经在亚马逊上销售产品这点上是作了虚假陈述。”卖家Y 表示,自己从 2019 年 5 月开始售卖产品,在 2022 年 8 月份之前,可以确定从未在亚马逊平台上发现有与专利匹配产品在销售。
由于目前大家都没有见过原告方的专利产品实物,再加上外观专利的申请只需要提供结构图,被告们猜测原告可能甚至都没有实际生产产品,仅仅只是手里握有专利。
小编从中了解到,在集体应诉的十二家店铺里,五家店铺的产品经中国专利代理机构、中国律师、美国律师一致认定完全不侵权,但由代理律师或卖家向原告律师提出后,原告却避而不谈侵权与否,仅仅报出高额和解金并且要求向其采购产品。
在小编与各位被告卖家聊天的过程中,他们也明确表达了希望尽快和解的迫切心情。一方面想尽快解决掉这件事情,另一方面,原告反复无常、无限期拉扯的态度让自己很是被动,不知道下一步到底应该如何去做规划。“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现金流受限”“不想耗时间但不知道该干什么”,是被告卖家们提到最多的字眼。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给他们带来了经营上的心理压力,不知道该如何去规划店铺里现有的涉案和非涉案产品的库存。再者,在侵权案件发生后,店铺背后的运营团队基本上进入了停滞状态,安抚还是解散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应诉后无论最终胜诉与否,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的冻结期也已经严重影响了资金周转。
过程中卖家Y 也向我们提到,自己曾委托著名的服务商与原告进行和解,原告不仅回复慢,而且眼看 21 天答辩期马上过了也不报出具体的和解金,只提出让卖家 Y 采购产品,故意造成和解不成缺席判决的结果。
诸多的不确定下,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在被告卖家看来甚至已经比和解金额以及冻结金额重要很多。但即便是原告提出了高额和解金,他们也还是会衡量诉讼成本与店铺被冻结的金额以及店铺后续所能带来的收益再考虑是否达成和解。
图源:pexels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亚马逊平台会将被告账户冻结金额披露给原告,因此原告在这类案件中往往占据更多的主动权,如果和解不成,被告缺席判决,原告可以直接向法庭申请缺席判决。如果被告在这种情况下冻结金额比较高,最好选择应诉,即便应诉了,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去获得一个更好的谈判资格,增加成功和解的几率。俞律师这样说道。但无论是应诉还是和解,中国卖家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损失,压力也会比较大。
小编了解到,本案后续一次开庭时间为11 月 21 日,从 10 月 2 号推迟到这个时间,中间一个半月的等待时间对于被告卖家们来说无疑是非常难熬的。关于本案后续的进展,白鲸跨境也会持续跟进报道。
跨境卖家苦 TRO 久矣
近年来跨境电商行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频发,而根据中国知识产权机构相关的调研,约80% 的原告为中国背景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实际上都是“专利蟑螂”发起,通过低成本的侵权投诉直接导致卖家账号被封禁或资金被冻结,再用一些非正规手段使卖家在不利条件下被迫应对诉讼,为避免业务停滞以及高额诉讼费用,卖家往往会选择私下支付和解金从而使专利蟑螂获得利益。
在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眼中,这是一个绝佳的牟利机会,而TRO 之所以让许多卖家倍感压力,除了赔偿金本身,时间成本往往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很多人正是拿捏住了卖家耗不起的心理。甚至现在不少专利蟑螂已与海外的“流氓律师”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将跨境电商知识产权诉讼发展成了一种成熟的盈利产业链,把这种当做生财之道。更严峻的是,随着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和竞争加剧,中国原告利用TRO 起诉中国卖家的情况也在逐年增多。
图源:谷歌
“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企业或个人恶意利用司法程序起诉中国卖家在海外的专利侵权行为以寻求不当得利的行为滥用了国内海外的法制体系,并不利于国家的外贸出口战略布局,且严重打击了中国企业从事跨境电商的信心和积极性。”深跨协法律部国际贸易冲突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律师说道。
通常在遭遇此类侵权案件时,除了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不少卖家也会找TRO 和解服务商从中进行沟通协调。有着 5 年 TRO 侵权案子处理经验的何先生向我们表示,虽然很大一部分原告方的诉求是为了利用权利变相牟取利益,但同样也不排除有些原告确实是抱着清理市场的目的。在过往处理这类案件时,只要被告指出合理使用或者不侵权,原告律师会愿意以非常低的价格进行和解或是对单个被告进行撤诉,然而在本案中,持有专利的中国原告却对这点避而不谈。
一般情况下,由于被告卖家都希望尽快了结案件,在综合考虑店铺冻结金额的高低、侵权金额的多少、店铺货值的大小、店铺经营的整体权重占比等多方面的因素后,他们才会决定是否支付和解金。当然,也有出现部分卖家作为店铺的申请人,考虑到店铺在自己名下以及后续的认证问题,会愿意花高于冻结金额的和解金的情况。
如何减少这类侵权案件的风险?何先生建议卖家日常要勤快提现,这不仅是降低资金被冻结的风险,更是因为账户冻结资金越多,谈判的和解金额相对也会较高,另外,卖家也最好在店铺首页留下个人的真实地址。
何先生还提到,如果被冻结的金额以及和解金额相对较高,或者是权利人的专利有瑕疵,又或者是被告与原告产品确实存在一定差异,除了和解金这一途径,通过应诉来打低和解金也是一种方法。
但对于遭遇恶意侵权投诉的中国卖家来说,还有一点不利的是,如果在美国被提起诉讼,在无法达成和解的情况下,出席法庭应诉时必须由美国律师出面帮你打官司,这意味着要支付高昂的诉讼成本。但如果被告缺席判决,法院会根据原告提供的证据和诉讼请求对案件作出判决,这也造成很多卖家在考量各种成本后宁愿放弃应诉,选择在前期进行和解或是直接放弃被冻结的账户。综合各种情况,绝大多数中国被告在遇到此类案件时往往处于劣势地位。
但好在,由于考虑到目前中国很多原告权利人的权利基础不是很稳定,当前美国法院在批准TRO 临时禁令前会对权利基础做一定的审查,流程审核相较之前更为严格。何先生向我们分享了这个对于中国卖家利好的消息。
防患于未然,不打无准备之仗
事实上,不论是工厂还是卖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一直以来都相对薄弱,在行动上也并未给予其高度重视。那在中国卖家的出海路上,如何才能减少知识产权侵权的这种情况发生?在遭遇此类案件又该如何去做呢?
“其实所有卖家在遭遇侵权后最担心的就是产品下架和资金冻结。”同为卖家身份,深跨协物流与供应链秘书长的亨少表示自己之前也曾遭遇过不少此类侵权案件。在他看来,中国卖家出海的痛点问题在于很多卖家其实无法判断专利是否已经真正申请下来以及产品是否真的涉及侵权,即便真的不涉及侵权,专利材料很齐全,亚马逊平台对于卖家提出的解封申诉也带有随机性,并不是都能成功解封。
亨少建议中国跨境卖家,尤其是工厂和品牌商出海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先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知识产权查询,千万不能抱着侥幸心理;其次,要做好全链路的证据保留,例如,产品设计稿、专利申请书、产品生产计划、出货记录、物流链路、沟通邮件以及能够还原整个生产设计销售事实的一系列证据,证据链越清晰,越具备唯一性,电商平台申诉通过的几率也就越高;最后,在知识产权保护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选择比较靠谱的服务商,尤其是工贸一体化的卖家,最好是找有美国专利背景的服务商或律师,能够跟你详细讲清楚专利申请的逻辑,以及要确认好最终申请下来的专利是否与原本想要申请的专利相对应。
在俞律师看来,即便是工厂已经明确告知并提供了相关证明,卖家在销售商品前自行进行防侵权检索也是很有必要的,可以提前为自己规避掉一些风险,另外,这一步也可以证明自己在主观上并非故意侵权,从而获得相对较低的赔偿金额。作为卖家,也要充分了解产品供应商信息、产品来源以及产品的知识产权状态,咨询清楚产品是否由供应商自主研发还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进行改进。另外,在外观专利申请的3-6 个月空白期内,卖家可以提前去做市场摸底,保留其他卖家的销售证据为后续打击专利无效保留证据。
而针对工厂和卖家之间的沟通与责任划分,何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采购产品之前,双方可以签署一个协议来证明工厂方确实拥有产品专利,一旦发生侵权纠纷由工厂方出面进行赔偿或应诉,以减少卖家的责任风险。
图源:pexels
对于这点,亨少也建议,已经做到一定体量的,追求长线发展的中大型卖家来说,最好的方式是去申请专利,将专利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采取与工厂共同开发产品或是委托工厂进行生产的订单合作机制。而对于刚起步的新卖家而言,在物色工厂时要查看相对应产品的专利保护性,也可以考虑选择一些品牌意识相对没那么强的新兴电商平台、赛道或地区去发展,但即便在品牌意识较弱的市场也仍需注意知识产权风险。
深跨协法律部国际贸易冲突管理委员会主任刘律师表示,我国可以建立一定的惩罚机制,明确知识产权恶意诉讼赔偿责任和范围,加大这类行为的惩罚力度;最高法院可以组织专家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司法解释在保护正常诉讼权利的基础上防范恶意诉讼行为;秉承着“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去平衡原告的正当诉讼权利,在这个基础上遏制居心不良的人通过海外司法体系去恶意谋取利益的行为。
来自知恒律所的兰主任认为,近年来政府机构的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以及专门知识产权法庭的设立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度重视。在这一趋势下,跨境电商行业的卖家需要更加重视知识产权合规,但事实上,绝大多数跨境电商卖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意识都非常薄弱,尤其是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标准不同,卖家很容易无意间触犯,而且很多中小卖家的实际条件也无法支撑他们去申请每件销售商品的专利。
面对TRO 很多卖家的力量往往是非常有限的,在遭遇此类事件时可以找到其他同样收到TRO 的卖家组团应诉,共同聘请专业律师,共同分摊诉讼成本,齐心协力争取让店铺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恢复正常经营。
面对针对中国卖家提起的知识产权诉讼TRO 数量呈现出急剧增长的严峻形势,政府在其中理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建立全面、高效、精准的涉华美国知识产权案件监测系统,并结合投诉热线有效减轻跨境卖家的压力,抑制恶意诉讼行为;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培训,邀请海外法律专家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卖家掌握更健全的跨境电商知识产权保护知识,避免陷入侵权风险。
写在最后
在如今跨境电商知识产权案件日益复杂多元的形势下,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中国跨境卖家在走向全球化的道路上需要采取更为谨慎和策略性的措施,切勿“因小失大”,可以通过合理的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创新成果,提升在国际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在遭遇恶意侵权投诉时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主动抵制不正当竞争和恶意侵权行为,通过合法途径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共同推动中国跨境电商行业生态的健康发展。
更新于:2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