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派代跨境电商
作者:向木
编辑:皮卡皮
Temu 开年又有新动作。有消息显示,Temu 在 1 月 11 日开放了站内广告功能,但目前还处在内测阶段。
电商平台开放站内广告说明着什么?有以下几个可能:
第一,Temu 内的日常活跃用户已经达到一定规模。有了稳定的流量,平台才有足够的底气将这些流量作为资源供卖家购买。
第二,平台内商家生态趋于稳定。平台成立初期,Temu 需要商品供给,需要吸纳大量商家。这时主要依赖自然流量分配,早期入驻的卖家获取流量成本也低。但这种形式也会造成有优势的卖家快速做到头部,垄断流量。当头部商家出现,也就是卖家分层后,平台就有可能通过引入站内广告来调配流量,满足不同需求卖家的多样化需求。这也引出第三个指向。
第三,Temu 要开始优化流量分配机制了。度过野蛮生长期后,平台流量最终成为稀缺资源,哪些商家能抢到更多流量?此时平台就想到引入广告机制,提高资源利用率,把流量分配给更有需要的卖家和更有资本的卖家。
上述 3 个可能性实际都说明同一个情况,即 Temu 正在从行业的入侵者变成既得利益者,转向健康发展中。这对于平台内的卖家来说大概意味着,如果要继续在 Temu 内赚钱,就要开始制定长期战略了,短平快、清尾货的模式大概会走下坡路。
站内广告一开,有人欢喜有人愁
Temu 对有资格参与内测的卖家做了规定,根据公开信息可以总结为 3 点。
首先,内测卖家只能是美国本土店或美国半托管店的卖家,第二,内测卖家需要足够活跃且销售表现良好,第三,有站内投放意愿的卖家。
可以看出,除了卖家身份外,Temu 对内测卖家要求并不高,旨在寻找有意向长期运营的卖家。
去看下此前 Temu 自然流量的分配机制,会发现之前的机制的确会无形中让卖家形成短平快的打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此前的机制下,平台推广流量占大头,平台活动或者优惠券给的流量占比较小。而平台在给流量时以产品“低价”是首要标准,除了在核价阶段确保产品在全网具有价格优势,在分配流量时也倾向于价格更低的产品。这是树立 Temu 定位的重要举措。
平台还会参考店铺的反馈情况分配流量,也就是消费者的好评率、复购率等等,如果好评率高、复购强、消费者页面停留时间长,平台也会有流量倾斜。而最有可能创造这种情况的方法就是做单店单类目,缺点则是,如果类目选择失误,这个店铺大概就废了。所以才会有不少卖家广开店铺、快速上新测爆款,追求产品短期爆发。
根据卖家们总结的经验,新品上线,如果 48 小时内,最多3天出单效果不好,基本就不会有结果了。并且,打爆的款一旦断货,流量也不会再有倾斜。
上述自然流量分配机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平台卖家“急于求成”的行为倾向。而 Temu 引入站内广告,则无形中驱动卖家转变思路,长期精细打磨一条产品线。
Temu 正在亚马逊化?
平台转向,但有一部分卖家不买单。卖家李笑表示,“平台本来就核低价,还要开站内广告,有没有考虑这个价格根本没有给卖家投广告留下空间?”
这个担心不无道理。
开设站内广告对部分卖家自然是一个机会,比如有潜力的中小卖家,此前被大卖压制,难以突破流量瓶颈,有了广告,中小卖可以快速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小众流量。比如毛利较高的产品卖家,他们有更多的利润空间用于广告支出,可以通过广告精准定位客户,提升转化。
不过,对于利润率低或者超低价的卖家意味着流量更难抢了,可能会让他们更快被淘汰。
一位全托管卖家张舍也早早担忧,“卖家的流量自主权越来越大,这是一个迟早的事儿,等站内广告机制成熟之后,怎么平衡全托管卖家能拿到流量和广告流量?我们的利益可能会被挤压。”
另一位卖家 YL 认为,“这不就和亚马逊变得越来越像了?站内广告、佣金、尾程费用、仓储费用,现在没有的费用迟早都会有的”。
这可能会变成现实,但笔者认为,不必过早焦虑。
Temu 在 2023 年曾发布《客服外包服务协议》和《一站式仓储综合服务协议》,这两个规定曾引发卖家讨论,认为这是平台收取佣金和仓储费的前奏。但两个猜想都被 Temu 澄清,0 佣金目前仍然是 Temu 开辟新市场吸引商家的优势项,且 Temu 上的商家仍以售卖超高性价比产品的居多,0 佣金的政策仍然是稳定卖家的方法。
而仓储费用,Temu 暂时收取超时存放的逾期费用,大概得等 Temu 的物流和仓储体系进一步完善才可能设立这笔费用。
另外,Temu 新开站内广告,大概率也是先以简单化、灵活化的形式为主,鉴于 Temu 内的跨境电商领域新手卖家仍有很多,即便限制了内测卖家的身份,为了提高卖家投放意愿、优化系统,Temu 应该也不会设置很高的投放门槛,而是更有可能设置灵活的竞价金额、降低卖家操作难度、首先推出几个集中的广告位。
这和亚马逊的高投放门槛、高精准匹配、多元化的广告位、利好品牌化卖家的并不相同。
写在最后
3 年前的平台疯长阶段,涌入 Temu 的卖家就清楚,红利期是短暂的。Temu 2025 年引入站内广告的举措像一个信号灯,暗示红利期的结束。作为平台方,丰富收入形式、健全平台机制、筛选“更好的”商家是无可厚非的过程。
近半年以来,Temu 的平台政策也确实显著收紧。
Temu 刚上线时极低的准入门槛和饱和式打法成功突破了市场防线,但也因为太过高调很快被区域监管机构重点关注。
2024 年 12 月,欧盟GPSR法规全面强制实施,卖家需要对销往欧盟的商品标签进行更新。Temu 自然也加强了对商家的欧盟负责人、制造商等信息加强核验,对不合规商品采取屏蔽、下架、删除等措施。
在美国,面对美区对不合规儿童产品的打击,Temu 也因此加强了对 CPC 资质(儿童产品证书)的管控标准,强制要求卖家确定美代,并且 CPC 证书中需写明美代信息。另外,承认服装类目也需要完成 GCC 资质(通用合格证书)认证,否则产品将下架美国站点。
各区域对平台的压力自然转嫁至卖家身上,也许一开始有不少资质不足的卖家都得以在 Temu 上卖货,但现在比较好的状态就是跟着平台变化趋势,合规运营,找到对自己有利的位置。
更新于:4小时前